硬质合金产业的未来在哪里?

今年一季度,全国硬质合金产业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火热行情,订单满满。热闹的背后,行业是否真的迎来了爆发增长?下一步的方向又在哪里?
 

5月26日,2021年《硬质合金》特邀学术报告会在我市举行。行业*专家的观点,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示。
 

深度整合是未来趋势
 

株硬集团、中南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中国矿业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……这些,都是硬质合金领域响当当的“金字招牌”,而16名受邀前来的专家,都在其中担纲。

随着行业向纵深发展、两头延伸,对各环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,比如原材料供给。

硬质合金行业对产品端要求严格、划分细致,但对于原材料领域聚焦不够,因此,一些新开发的前沿高端硬质合金产品,还有一部分*产品依赖于进口原材料。

另一方面,前端的原材料冶炼环节,并不清楚后端生产需求,比如,冶炼环节对矿石中的钼元素的要求极为严苛,而后端又相对有所降低,某些产品的生产甚至又要用到含钼的钨原料。

“现在,原料供给端和产品生产端的对接更加频繁。”中南大学教授赵中伟表示,带着需求企业给出的“命题”,高校正在研究,增加原材料的多样性,覆盖企业新增的个性化需求。

株硬集团副总经理齐申在行业形势展望报告中提到,国际钨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,受新冠疫情冲击,2020年全球钨及硬质合金消费量显著下滑,在各终端应用领域的消费量中,交通运输业受的影响*大,下降27%;其次是能源业(主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气)下降26%;采矿/岩石加工业下降14%。相比而言,受益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,我国的硬质合金行业在2020年反而获得了收入与利润水平的双提升。尽管这是疫情影响“后遗症”,但从近年来的数据来看,国际先进的行业企业依靠产品与服务转型,对钨金属的消费量正在下降,但依然保持着远高于国内同行的收入规模与利润水平。

“区别在于,国际先进同行着眼长远,持续高强度投入研发创新,及早进行了产品结构转型,从硬质合金产品供应商转型为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。”齐申说。也就是说,国外企业卖的已不是简单的产品,而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这正是我国硬质合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。

齐申认为,迈向未来,我国硬质合金产业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,企业也需要保持国际化的视野,加强自身研发创新能力建设,逐步向解决方案服务商提升。

跨领域兼容空间巨大

此次学术报告会,由《硬质合金》编辑部主办,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、中国钨业协会硬质合金分会承办。

《硬质合金》期刊,由原株洲硬质合金厂创刊,至今已有59年,是国内专注于硬质合金领域*早创刊的科技核心期刊,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开展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,被国家图书馆、美国国会图书馆、日本国会图书馆收录。

自2008年以来,《硬质合金》期刊已举办了6次特邀学术报告会,范围越来越广,影响力越来越大。此次报告会,是疫情之后*次业内的高规格大型学术交流活动,无论是报告数量还是参会人数,都创下新高。

行业*新的发展动向,在这里都可以一窥端倪。

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,对硬质合金产品的希冀更高。以智能化矿山开采为例,需要硬质合金刀具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数十倍的寿命,而仅靠单一行业的研究和前进,已无法满足这样的增长速度。

与此同时,金属陶瓷、难熔金属、超硬材料、复合材料等新兴材料也在加速崛起。不同材料行业的碰撞、互融,或许可以找到新的发展路径。

在此次的学术报告会上,多了很多其他产业的新面孔。“我们邀请了金属陶瓷材料等行业的专家,以硬质合金为核心,通过拓宽领域、延伸方向,希望为企业和科研院所间搭起新的合作平台。”《硬质合金》主编、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涛说。因期刊权威性高,与高校交流频密,加上又有3名院士编委、3名国际编委的技术加持,历年来,通过期刊牵线搭桥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案例不在少数。

徐涛表示,通过这种形式,硬质合金行业有意吸引金属陶瓷、难熔金属、超硬材料、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关注,推动跨领域项目、人才等方面的合作,开创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。

 

新闻资讯

News and Information